林登·奎什·约翰逊
卡罗尔·安·达菲 1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在她的诗《综合学校》(1985)中描述了七名学生。他们属于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包括英国当地居民和来自非洲、印度、加勒比地区和香港的移民。英国教育部门希望他们在综合学校同班就读,成为彼此的伙伴,建立友谊,为成年后在同一个社会和谐相处奠定基础。然而现实是,这些学生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难处。非洲学生因无法融入新环境而苦恼;来自印度的学生强调他们的身份差异,因为他们不吃猪肉;来自亚洲的学生因为英语沟通问题得不到营养餐;来自英国的学生被这些外国居民占据。由于缺乏学校资源,她感到沮丧;一位英国女同学爱上了一位印度移民青年,但迫于社会压力不敢继续;还有一位英国同学觉得在英国没有前途,打算移民澳大利亚。二战后,英国人的肤色和美国人一样逐渐发生了变化。英国的移民主要来自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加勒比地区的牙买加、海地和格林纳达;以及非洲的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赞比亚。除了接收劳工外,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还接收了来自德国、俄罗斯的犹太难民,以及来自越南、柬埔寨、塞尔维亚、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格鲁吉亚等地的战争难民,目前正在考虑接收来自叙利亚和利比亚的难民。
英国的移民群体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然后留下来工作和生活的国际学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在英国成为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高层次知识分子。 。如今,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等英国主要城市的人口并不是由单一族裔组成,而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英国社会和美国一样,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移民跨越国界很容易,但跨越种族和民族思想的界限却很难。他们大多数来自第三世界,无法真正融入英国生活。他们曾经把英国视为“人间天堂”,来到英国寻求幸福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与他们的想象相去甚远。 20世纪90年代,雷鬼诗人林顿·奎西·约翰逊(Linton Kwesi Johnson)写了一首名为《英格兰是个婊子》(1991)的诗,在诗中他描述了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伦敦移民的生活状况。年轻时,他来到英国寻求优越的生活,却只能当苦力。他在餐馆洗碗,在建筑工地挖土,但临近退休年龄时,他被解雇了。他辛苦了一辈子,却没有生活保障。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幸福生活。这些移民的子女,即年轻的移民二代,虽然在英国出生、接受英国教育、讲英语、成为英国公民,但在教育、就业、机会等方面往往并没有受到平等对待。
他们往往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们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与他们的“祖国”完全不同,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祖国”在哪里。尤其是穆斯林移民,由于文化和宗教的不同以及在英国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很容易受到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甚至加入极端主义组织,给西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2 全球化的资本和人口流动造成了今天的移民问题,而这种资本和人口流动实际上始于16世纪。全球探索和发现新大陆的浪潮,使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描述了当时欧洲海外贸易帝国威尼斯的全球贸易,以及这种全球贸易给威尼斯带来的种族问题。 15世纪,威尼斯依靠其外向型经济建立了庞大的全球贸易体系。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地,给他和他的城市带来了繁荣和财富。然而,这种全球经济活动也带来了像夏洛克这样的犹太商人和移民。不同种族共同生活的社会,必然会带来当今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种族摩擦、种族冲突。夏洛克在威尼斯靠高利贷维持生活。他经历了外来人口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剧中,夏洛克对安东尼奥说,“你曾经无缘无故地叫我狗,既然我是狗,那你就应该注意我的狗牙。”
当被问及为什么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胸口取那一磅无用的肉时,他说:“至少他能给我这口气。他曾经羞辱过我,拿走了我几十万美元的生意,还嘲笑我什么?”他为什么会亏损,嘲笑我的盈余,侮辱我的国家,破坏我的贸易,疏远我的朋友,煽动我的敌人?” (第三幕,场景一、三),朱生豪译)。他固执地要求按照合同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磅肉。最终的原因是文化冲突。当然,全球贸易和人口流动给威尼斯社会带来了焦虑和不安。作为外来人口,夏洛克的存在对威尼斯当地居民影响不小。他信仰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他被指控挤压社会资源、抢夺就业机会,而他的高利贷业务也被认为是损人不利己的商业模式。在法庭上,他被指控违反威尼斯法律并密谋杀害一名威尼斯公民的生命。作为惩罚,他不仅会被没收财产,而且还会皈依基督教。社会变革需要移民和原住民都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达菲的另一首诗《北街的斯金纳夫人》(1990)描述了一位老太太无法跟上形势变化的困惑、不安和恐惧。她独自住在北街,只有一只小狗陪伴。她曾经在那里有熟悉的朋友和邻居,但现在她的身边却被陌生的“移民”包围了。她不再需要戴着“假牙”,微笑着在街上和熟人、朋友打招呼。
田园诗般的英国社会,一个大家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的单一文化社会正在消失。这首诗并没有责怪老太太的不宽容,而是凸显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英国居民的感受。社会变化太快,他们没有办法适应新的情况和情况。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适应不良和混乱可能会导致极右思想的出现。 “英国国民阵线”(British National Front)是一个盲目排外和种族主义的极端组织。他们认为,外国移民夺走了英国的福利,夺走了英国的就业机会。他们主张收紧移民政策,阻止外国人进入英国。极端情况下,他们会使用暴力伤害、亵渎、侮辱移民,在移民中制造恐怖气氛,迫使他们离开。林登·奎希·约翰逊 (Lyndon Kweshi Johnson) 在诗《新十字路大屠杀》(The Massacre at New Cross Road,1981) 中描述了伦敦布里克斯顿区发生的一场火灾,这场火灾夺走了 14 名黑人儿童的生命。由于报纸、官方等隐瞒,火灾真相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是一起纵火案,一场种族主义“屠杀”。 3 如今,在英国,移民占人口的 14%,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38%。有人预测,到2050年,美国非白人人口将超过白人人口,这种情况将引发种族和文明之间的冲突。英美两国的民族研究正在产生这样的新思维,并逐渐成为两国新移民政策的思想基础。
20世纪90年代之前,想要成为英国公民的移民必须学习英语并接受英国文化、英国生活方式和英国价值观。虽然英国的移民流程没有像美国一样的“誓言”: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效忠美国、与美国站在一起、维护美国的利益,但英国的移民政策明确鼓励移民改变自己,然后“融入”英国社会。 ,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接受英国的习俗和传统,成为一个“英国人”。这种“同化”政策自二战以来在英国和欧洲已经实行了半个多世纪。在移民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必须跳进这个“熔炉”,被融化、同化后成为一个新人。公民。他/她最好忘记自己以前的背景并接受新的公民身份。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个人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英国和美国一样,逐渐强调“多元文化主义”,而不是简单的“同化”。也就是说,来到这个国家的移民不需要改变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信仰、语言等文化因素。他们可以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改变自己,但不会被迫改变。就这样,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并存的局面。当今的英国社会与美国社会一样,可以被视为一个“沙拉碗”而不是一个“大熔炉”:即每个社会群体都有权保持自己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他们不需要被融化。他们不必形成新的民族,而是可以保持自己的肤色、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等,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作者张健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xdjzx.com/html/tiyuwenda/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