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知识问答
  • 初夏上海生活指南:黄浦江晨跑、老建筑打卡、免费运动场馆,体验人民城市的幸福感

    初夏,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享受着生活,乐趣无穷。

    每天清晨,黄浦江畔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市民,挥舞着胳膊、迈着腿,奔跑、行走;

    星罗棋布的老建筑被改造成了美丽的文化艺术和商业空间,成为时尚的“打卡地”;

    晚上和周末,不少中小学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居民三五成群地闲逛,锻炼身体,挥洒汗水……

    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建设管理遵循的理念关系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了人民”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导向。

    服务人民需求正在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城市形态的物理变化、空间功能的整合与完善,也贯穿于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城市形态变化:开放共享成为现实

    广东粤广投资控股公司_广粤运动公园_虹口区广粤运动公园

    六月的杨浦江边草木芬芳,江面上鸥鸟星罗棋布。年近九十的黄宝梅沿着河边散步,欣赏着两岸的风景,追忆着往事。

    这位老人退休前是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员工,是远近闻名的老劳模。当时,工厂位于杨浦江畔。当时,黄浦江沿岸布满了工厂、仓库、码头。人们在河边却看不到它。直到2017年底,工厂腾空改造后,浦江两岸45公里的公共空间全部连通,浦江终于还给了百姓。

    黄宝梅亲眼目睹了滨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昔日封闭的生产海岸线变成了开放连通的公共空间,曾经冰冷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充满欢乐和欢笑的生活“秀带”。那个给她留下青春记忆的锯齿形纺织作坊,如今已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新品展示场地。

    从封闭到开放,这一伟大变革载入史册,也感动着上海市民。据调查数据显示,滨江开放后不到两年,黄浦江滨游览人数同比增长50%。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中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全过程,精心打造高水平城市优质公共空间,努力打造宜商、宜居、宜游、宜娱的场所。为了享受良好的旅游环境,我们苦苦刺绣,为浦江两岸绘制了一幅幅“工笔画”。

    继黄浦江竣工后,上海还推动苏州河沿岸住宅小区、工厂单位围墙开放,力争今年年底完成苏州河42公里岸线。给人民的又一份厚重的礼物。

    每一条河流的变化,都蕴藏着上海城市空间变迁的密码。衡量的核心尺度是人的需求。好消息是,“45”和“42”这两个数字之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变化。

    虹口区广粤路,两个违建市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广粤体育公园,既有步行道,又有绿地,弥补了该地区公园的不足。

    类似的更新也出现在街角、社区入口、天台,充分利用各种“剩余”资源。 “建设用地面临天花板,上海不再‘大拆大建’,但也倒逼公共空间营造手法的多元化。”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负责人说。以袖珍公园为例,去年底全市共有袖珍公园151个,比2018年底增加三分之二。

    广东粤广投资控股公司_广粤运动公园_虹口区广粤运动公园

    现有资源的利用并不止于此。

    上海曾一度饱受体育场馆匮乏之苦。尽管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已从30年前的两张A4纸扩大到2.23平方米,但需求依然旺盛。鉴于60%以上的体育场馆位于学校,市委、市政府决心出台政策措施,打开学校体育场馆的大门。

    西科体育参与了47所学校体育场馆的开业。通过增加智能化技术设施,居民可以“刷脸”、“打卡”进入学校体育场馆。负责人龙丽红表示,在政府、学校、企业等的努力下,人们走进了学校体育场馆,健身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空间功能变化:多功能多亮点

    春夏季节,虹口北外滩朝霞璀璨,江水流淌。

    北外滩、外滩、陆家嘴形成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的“金三角”。沿河的历史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为盘活北外滩这块宝地,不让历史建筑沉睡,虹口启动了海鸥饭店、红灰楼等滨江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水客厅;同时,还计划打造一座适合步行和骑行的海滨建筑。构建慢行系统,配置优质公共设施体系,打造一流工作、生活、休闲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上海城市发展新标杆。

    广粤运动公园_广东粤广投资控股公司_虹口区广粤运动公园

    在上海,通过城市更新,一批历史建筑的硬件设施得到修复,并借助功能重建重新融入居民生活。

    今年3月,徐汇区复兴中路近百年历史的黑石公寓经过保护性整修后重新开业。底层开业的“幸福典藏”书店,成为时尚新地标;

    黄浦区江西中路的“旧市政府大楼”自去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保护性改造。未来将作为高端金融办公和文化公共空间,并配备特色商业空间;

    位于静安区黄金地段的张园目前正在向国际征集方案,将进行综合开发,力争让昔日的“海上第一花园”焕发新的活力。

    从这些已建、在建、待建的项目来看,拥有不同时代建设资源、土地价格高昂的上海,正在利用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将历史、文化、文化、建筑等融为一体。公共场所的商业活动等。这一功能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推进城市更新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关系城市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指出,要保护珍贵的城市记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最大作用。限制人民的利益。

    在各类城市更新的实践中,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最大考虑已成为共识。

    一方面,对各类旧住宅,通过留置、拆除、迁户等方式,补充功能短板,改善居住条件。

    “春阳里作为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启动了全市首个整体内部改造试点,一户一户,力争让居民过上独享厨卫的新生活。”上海建工第四建设集团综合装修部总经理工人郑林奇说。不纳入风格保护的住宅更具创新性。下个月竣工的武宁路74弄将进行全套改造并加装电梯,让老房子更适合老年人的需求。

    广东粤广投资控股公司_广粤运动公园_虹口区广粤运动公园

    另一方面,针对各类公共建筑,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补足缺失,为不同人群提供精准服务。

    愚园路1088弄的原长宁区医务人员大学现为愚园公共市场,内嵌社区食堂、社区市场、社区配套服务、社区艺术活动空间。这些功能看似平常,却都是周边居民所向往和需要的。

    让群众感受到便捷、舒适、美丽,是城市更新的初衷,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广粤运动公园_虹口区广粤运动公园_广东粤广投资控股公司

    施工管理理念转变:多主体参与

    如何建设一流城市,是上海城市建设管理者反复询问和思考的问题。

    对人的需求的重视和城市更新的实践,为上海城市存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形成了城市治理的新方式。

    “上海未来的规划,最好把社区图书馆考虑进去。”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此类人士的意见被采纳并落实。

    《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编写时,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参与讨论,公众通过网上问卷、评选等方式参与,公众意见被写入政策。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全国推广。

    居民广泛参与、开放式规划逐渐成为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习惯意识。这种对民意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理念和民主思想的体现。居民们也因意见的表达和实现而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放眼全城,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参与基层建设管理实践——

    在浦东塘桥街道峨海社区,居民投票将闲置近20年的废弃配电室改造成阳光阅览室;

    同济大学教授邀请“00后”参与城市街角设计,为的是留下“放学回家路上的美好回忆”;

    杨浦、徐汇、普陀等区率先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规划、设计、建筑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走出“象牙塔”,参与道路景观设计和社区微-续订...

    城市发展的一小步,就是幸福生活的一大步。人创造城市空间,空间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十年前,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十年后,人们越来越相信,城市是人类休戚与共的地方。

    站在2020年的时点,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上海将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和尊重城市生命形态善良,努力让城市空间、自然与人文融合互动,创造城市发展新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xdjzx.com/html/tiyuwenda/9683.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